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12汉语学报论文格式范文(汉语学报论文格式范文
- 12/08汉语学报免费论文(汉语学报免费论文下载)
- 12/06顾城的作品集有哪些
- 09/27文科生VS理科生!两所高校本科生发论文,有个共
- 08/15莫让峥嵘成往昔 扬帆复兴看今朝
高平故关村炎帝行宫及演剧考
神农部落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在陕西省宝鸡市附近,古代国家级的神农祠,在宝鸡市南五公里的峪家村,南依秦岭、西临渭水,环境幽美。当地相传炎帝生于蒙峪,产后母亲姜氏抱至九龙泉内洗浴,后来在瓦峪长大成人。于是后人在此修神祠而祭祀他。祠内现存正殿和东西庑殿、钟亭、魁星阁等,祠外有九龙泉。[3]
二
高平故关村炎帝行宫及演剧考
摘要:高平故关村炎帝行宫所祭祀的神灵是我们华夏文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而庙中戏台名为“演奇楼”,对乡村神庙演剧活动及戏剧艺术的发展,曾经起过引导作用,也为今日的中国古代剧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值得研究者关注。
春祈秋报在此,转凶遇吉者在此。然后一方之民淳厚朴实,庆浇漓之俗,为礼义之乡,无非神农炎帝之德泽有利于斯土也,大矣。后人之所以修庙袭碑,以久功德于无穷者,岂不宜哉。
学者对这三个传说,相信第一种的仍占大多数。但从位于羊头山下的高平李家庄村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高平建宁乡东庙村新石器遗址出土文物,以及当地的历代碑碣、民俗资料看,可以肯定地说,炎帝神农曾在高平一带活动过。很可能代表长江文明的炎帝曾一度到达过黄河流域,在长治、高平一带炎黄两大部落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两大文明。
故关村炎帝祭祀,源于对上古帝王三皇五帝的崇拜。炎帝神农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南宋·郑樵《通志》曾为之作传。
故关村位于高平市团池乡,距市约46华里,位于炎帝陵(高平市庄里村)西北约二、三里许。庙内现存正殿、侧殿、山门、戏台等古建筑,碑刻9通。山门歇山顶,上下两层,面东而立。筒瓦,灰脊兽,檐下砖砌斗拱五踩,双下昂,耍头三幅云,拱门,古朴大方。正殿悬山式单檐,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筒瓦琉璃剪边,垂脊前端加一很短的戗脊,令四角微翘,增其美观。脊上仙人走兽仍在,宝珠残缺,四方形幽页角石柱,柱科五踩双下昂,象鼻上卷,耍头蚂蚱头。补间三朵各出45°斜拱,雕刻华丽,耍头龙头含珠但被割去。通长额枋下配以雕刻华丽的由额,彩绘西天取经故事,二次间则为封神演义故事。内二金柱为鼓凳础,上雕龙与花卉。二侧殿硬山,面阔三间,小瓦式作,东西廊庑均为硬山。戏台二层悬山,灰脊板瓦,方凳础上承二讹角石柱,通长阑额,由额两端施木雕,柱头斗口出蚂蚱耍头。戏房东西各二层三间,硬山顶。
最晚在明中叶,戏楼已经是神庙建筑群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人们相信神庙是“祈福禳灾,有祷即应”的,建殿宇以妥神,修戏楼以娱神,二者均不可偏废。但一般神庙戏台或称舞楼、舞厅、舞庭、舞亭,或称乐庭、乐亭、乐楼等,古代有许多村庄不满足于戏台的一般性叫法,而要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反映了各地不同的审美取向。如平顺东河九天圣母庙,就名之曰“霓羽楼”,突出对戏曲音乐歌舞的欣赏。太原晋祠称其戏楼为“水镜台”,譬之为一汪清水、一面镜子,可看前代之盛衰,可考人事之得失,从中表现的是静观式的审美心态。而泽州辛壁给戏台取的名字是“礼乐楼”,表现出“雅”与“和”的审美追求。本庙则名为“演奇楼”,奇,即传奇,清·李渔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4](P15)孔尚任也说:“传奇者,传其事之奇者,事不奇则不传。”[5](P5)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明清两代盛极一时的戏曲普遍被称作传奇,本庙戏台被命名为“演奇楼”正是这一风气影响所致,同时台上上演的都是传世之奇者,事不奇不演,那里的人们偏爱刺激性的新奇故事的心理,也表现出来了。
一说在山西高平一带,太行相传位于山西高平、长治中间的羊头山,山上有神农古城遗址,山下有神农泉、神农井,相传炎、黄二帝大战蚩尤后,黄帝部落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扎根,而炎帝部落也结束狩猎生活,于羊头山一带定居下来。炎帝本人则教民播种五谷,制造农具、传授耕种技术,后因尝断肠草而亡。死后遗体被葬在高平市庄里村卧龙山,即现在的炎帝陵,俗称“皇坟”。而故关村的炎帝庙只是炎帝众多行宫中的一座罢了。
炎帝神农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伊耆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槐氏、亦曰人皇,少典之元子其母曰女登,有神龙之感,而生神农焉。长于姜水,故为姜姓。以火德王天下,故为炎帝。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艺五谷,故谓之神农。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微,查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行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百草》。……[2](P31)
文章来源:《汉语学报》 网址: http://www.hyxbzz.cn/zonghexinwen/2022/0525/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