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12汉语学报论文格式范文(汉语学报论文格式范文
- 12/08汉语学报免费论文(汉语学报免费论文下载)
- 12/06顾城的作品集有哪些
- 09/27文科生VS理科生!两所高校本科生发论文,有个共
- 08/15莫让峥嵘成往昔 扬帆复兴看今朝
高平故关村炎帝行宫及演剧考(2)
在此观念上,农民便把自己参与天地的精神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促进人人关系与人天关系的和谐、通畅。于是便选择了祭祀这一仪式达到“天人感应”以维持世界的平衡,而祭祀作为人的活动的程序性必然带有许多的人文因素,早在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就夹杂有大量的歌舞,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至舞百兽。”这实际上是按生活实际而创造的狩猎舞,其中的音乐舞蹈已带有浓厚的仪式性,是向原始氏族的保护神或氏族始祖祈祷,以求打猎获得丰收,或是打猎获胜归来而举行的酬神活动。同时在儒家看来,祭祀仪式只有通过音乐、歌舞的演出,才能完成礼的程序并实现礼的传播;认为礼以节人,乐以乐人,无乐不成其礼,无礼则乐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戏曲成为乐的一员时,便可以说是无戏不成其礼了。所以到后代戏曲出现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之后,民间便义无返顾地将戏曲搬进庙院,老百姓虔诚地相信演戏是春祈秋报之时给神灵最好的祭品。演戏酬神,一方面通过戏曲演出娱己、娱神,达成人与神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助宗教祭祀礼仪,固守并强化封建的人伦关系,规范人的道德与行为,以符合旧时代做人的准则。将娱人和娱神相结合,这期间已经闪烁着世俗生活的亮光。
祭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尊崇自己的祖先,太行山一带的传说很自然地使高平人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非炎帝后裔莫属,故关村的炎帝祭祀便是对这一观念的绝对实践。同时又由于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中国农民居身于耕播收藏的生存模式中,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是最基本的生活欲望。炎帝作为万世所依赖的农业的开创者,自然而然地成为农民顶礼膜拜的对象。而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它从耕播收藏活动中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抽象出了一套天人合一的观念,并将之反馈到社会生活中,而成为规范人际关系的一种至高无上的依据。正如庙内现存明·成化年《重修神农炎帝行宫》碑碣云:
一
炎帝神农的主要贡献就是开创了远古的华夏农业文明。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形象是龙首人身或者是牛首人身,他以农业、医药和集市贸易的创造发明者而为后世所敬仰。在他之前,人们靠采集和渔猎为生,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天下”,并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而且遍尝百谷百草,山西自古相传神农尝百草于太行山,尝百药于太原,在今天山西太原的神釜岗,还留有神农尝药的大鼎。同时炎帝又创建集市,让人们以太阳的运行为标准,太阳当顶的时候,人们都到一个指定的地方进行交易,所谓“日中为市,交易各得”,“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初步实现了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由此奠定了华夏大地以农业立国的基础。
一说在湖北骊山一带,持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早期都是经常迁徙的,神农的祖先可能是沿着汉水迁徙到随州历山一带的,这支部落到了随州后才称为“炎帝”,历山才是他们的活动中心。与这一传说相关的神农架就横卧于湖北省的大巴山脉,据说是神农尝百草药的地方[3](P56)。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四月初八到五月初八,在庄里炎帝陵,陵后五谷庙,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其时,北营,换马、下邢村,永泉等炎帝中庙,以及故关炎帝行宫,七村共同出资唱戏,举行庙会一个月,以盛大隆重的庙会来祭祀华夏文明的始祖炎帝神农。届时戏台上先唱打神戏,接下来一般唱《八仙过海》,猴戏等神魔鬼怪类的戏,谁能想到,一座戏台的名称,竟能左右一个村子里的戏曲审美观长达500多年。
文章来源:《汉语学报》 网址: http://www.hyxbzz.cn/zonghexinwen/2022/0525/1008.html